中国的大众文化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作为商品经济时代孕育产生的文化,它具有典型的商品文化特征,并且以时尚性、流行性为其表征。作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当代文学也很大程度上趋向于时尚化,如:网络文学的流行、新书的新闻发布会及作家热线专题节目等现象的出现,文学领域到处可以嗅到时尚、流行的气息。文学“明星化”现象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于商业气息浓厚的中国文坛,并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文学“明星化”的表现
(一)创作主体:作家明星化
作家“明星化”是商业语境下,文化商人对作家炒作或作家的自我炒作形成的,是消费文化与当代传媒合力的结果。消费文化盛行的当代,商业利益是部分文学创作的直接价值目标,这导致一些作家“作秀”意识格外强烈。从前的文学精神导师成了大众文化情人,作家从作品背后绕到前台,直接与读者面对面,从边缘走向中心。以往读者关注的是作品、是文字,而现在读者的眼球更多聚焦在作家身上。媒体紧跟“明星化”步伐,大肆报道有关作家创作的趣闻,甚至是作家的私人情感或家庭生活。而出版社也精心研制一系列促进“明星化”的策略,如:举办作家签名赠书、到高校进行讲座等活动。余秋雨及随后的池莉、贾平凹等文学明星层出不穷;一些美女作家更是配合出版商,在出版作品时附上个人照片以吸引观众。近几年,青少年作家“明星化”现象更为突出,郭敬明、韩寒等新一代文学明星大量出现在人们视野中,他们比以往作家更知道如何利用自己创作之外的新闻制造“明星化”效应,以赢得观众关注。
(二)创作客体:作品时尚化
在作家被包装的同时,文学作品也接受着各种形式的包装,以寻求作品与作家“明星化”的同步配合。消费文化时代的大部分文学作品,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文学商品。为融入消费文化市场,文学作品大都是关于都市消费社会的故事,无论内容还是语言,无不显示出现代都市的浪漫气息。道德、理想不再是文学作品的价值重点,文学题材多集中在酒吧、同居、暴力、毒品等上。以个人化欲望抒写为主的作品内容削减了历史深度,现世世俗享乐的时尚生活占据了作品的页面。为追求作品时尚化效果,一些作家迎合当代人向往贵族生活、渴望摆脱平凡的心理,煞费苦心地打造了一个个“当代灰姑娘”钓得大老板一举成为“公主”的故事,更有一部分美女作家不惜以个人私生活及个人身体为原材料进行写作,以求得作品在市场上的流行。
作品销售方式的一系列时尚包装,也是作品时尚化的表现。有些文学作品尚未出世,就已经打出了各种各样的宣传广告,通过采访作家本人或透漏小道消息,对其大肆宣传,尽量制造热点以引起读者期待。作品本身不仅在封面上进行包装,内容上也不例外,贾平凹的《废都》中众多方框的插入也是吸引人的一种包装手段。书商在举行了一系列推销策略以后,趁大众口味被调上来之际,将新作品推向市场,并利用现代生产方式对其大量复制,一举将其推销到最大数额。有些书商与影视界联手,利用影视的视听效果,将文字转为画面、声音来扩大接受范围,打破读者在文化水平上的限制,力求作品尽可能长时间地占据流行主导地位,巩固作者“明星化”地位,扩大其影响力。此外,像《围城》之类经典作品的包装,不仅使钱钟书等学者也成为明星,也使经典作品走向大众。
二、文学“明星化”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文学“明星化”,既是商品经济影响的结果,也是当今消费文化背景下大众心理期待的选择。文学“明星化”现象推动了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文化的蓬勃发展。但另一方面,它也对文学发展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成为文学发展的不利因素。
(一)文学“明星化”现象的正面效应
市场经济凸显了文化生产的效益原则,文学创作想要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应该主动打破传统的作家单独创作的状态,与市场行情、社会审美期待、读者消费心理相结合。文学“明星化”的出现,文学与影视的联姻,使作品以平面化、消费性的姿态走进大众视野,这符合当今读者的期待需求。作家的作客访谈、专题讲授活动,加深了大众对其创作过程的了解,这有助于加深他们对文学作品内涵的深入理解,大众对文学作家、作品的关注反过来有助于文学更为广泛的传播。
文学“明星化”现象不仅推动了文化传播,也推动了雅文化通俗化。高雅文化蕴含了作家对生命、对理想的严肃性思考,因而离普通百姓的生活较远,但流行文学尤其是文学“明星化”现象出现以后,成功地将一些高雅文学包装、改造成大众易接受的样式,使高雅文学有了“进入寻常百姓家”的机会,如余秋雨的包装,即为文学“明星化”促使大众与高雅文学成功接触的典例。近年来兴起的“于丹评《论语》”、
“易中天品《三国》”等,也体现了文学“明星化”在雅文学走向通俗百姓生活之路上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此外,文学“明星化”能引起大众的崇拜心理,提高大众阅读兴趣,电视等传播媒介的帮助,使文化水平有限的读者也有机会接触更多文学作品。由于大众与文学作品的广泛接触,他们的眼界进一步开阔,文化精神也得以陶冶。如此,文学“明星化”有利于大众的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
(二)文学“明星化”现象的负面影响
文学“明星化”毕竟带有鲜明的商品性和物质性,在其影响下,文学作品的深度日益减弱。一些作家放弃了原本是灵感激发和精神升华的创作过程,一味追求时尚、追求流行。于是,那些善于迎合大众,善于做标签化、符号化宣传的作家成了文坛乃至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作家尤其是少年作家一旦被包装,就丧失了静心创作的环境,他们不停地周旋于各种采访与新闻发布会,心境浮躁,为了金钱利益而追求“高产”,有意缩短写作周期,并一味迁就于大众口味,甚至有些作家还提倡“文学套路”,正如海岩在他众多的“警匪故事+美女爱情”的故事中所用的一贯手法:“为了让人爱看,我在写作的时候就采取了戏不够,爱情凑,爱情不够景来凑的办法。让这个故事的许多情节,都发生在风景胜代写论文地。”[1]由此创造出的作品大多因粗制滥造、缺乏揣摩而显得低俗、浅薄。青少年作家一旦走上“明星化”之路,会逐渐迷失于“包装”环境,这必将扼杀作者本人的创作个性,长期下去,当他们昙花一现般失去自己的明星地位之后,断送的不只是作家本人,我国的文学发展也会出现某种程度上的“断层”。
现代传媒技术的介入造成了文学产品的大批量复制,文学作品如商业物质产品一样机械、僵硬,毫无生气。同时,文学“明星化”使文学创作的题材、内容追求时尚化,过量的言情、毒品、暴力的充斥使文学作品的崇高性丧失,由此趋向庸俗化。而且,作品对时尚化生活的一味迎合,也使其与历史脱轨,缺乏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历史厚度。
另一方面,一旦“明星化”格局形成,“明星作家”就成为物质商品而被大众认可并崇拜,无论他的作品质量的好与坏,也不论他本人是否具有深厚的艺术造诣,他的作品都会畅销。在大众传媒的引导下,读者更为关注的是明星的物质形象本身。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大众阅读定势的偏离,大众对作品的认可是以大众对明星作家的认可为前提的,所以他们对作品的接受来自于媒体的误导。但他们对文学作品的认可,使“明星”地位更加稳固。如此循环,大众在不知不觉中脱离了自己的期待视野,同时也使文学“明星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三、正确对待文学明星化现象
从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大众文化传播程度及大众的接受水平而言,文学的流行性、时尚性带来的文学“明星化”现象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的,但是,面临它引起的种种问题,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引导其正确发展。
首先,文学精神大旗必须高举。中国文学的与时俱进与创作主体的精神高度密不可分,作家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应该坚守自己的文学信仰,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切实担负起精神领军人物的神圣使命。在文学创作中,作家应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带领读者不断地进行人生意义的追求与探索,而不是以牺牲文学作品的社会、审美价值为代价去一味地迎合某些消费者低俗的口味,让自己在明星化浪潮中放逐自我、随波逐流。
其次,国家应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媒介的监督管理,整顿文化市场的秩序。文学毕竟是特殊的精神生产,不同于纯粹物质生产。现代商业文化在带来文学繁荣的同时,也引起了文学市场秩序的一些混乱。商业策划者以物质利益作为首要目标的一些策划手段对作者和读者的不良影响、当代媒体介入文学过度追求视觉冲击、物质生产手段的使用带来的文学复制现象等,都需要相关单位给予合理的控制与引导,从而净化文学市场,使我国文学得以健康地持续发展。
此外,在引导读者提升自身文学素养的同时,应提醒他们在选择文学作品时应分清良莠,不能沉迷于感官刺激,要学会在文学明星化大潮中寻找真正适合自己的作品[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