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医学论文 | 英语论文 | 经济论文 | 管理论文 | 计算机论文 | 艺术论文 | 财经论文 | 法律论文 | 汉语言论文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基本经验及其有效运用

 

  一、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基本经验本课题所谓基本经验,是指改革开放30年来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下简称理论体系)武装工作的基本历史经验,是指30年间理论武装工作帮助党员干部实现理论体系与实际相结合并帮助党员干部提高用理论体系指导实践能力的基本实践经验。

(一)理论体系武装工作的基本方针是“要精、要管用”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谈话中提出学习马列“要精、要管用”。“要精、要管用”成为新时期理论体系武装工作贯彻落实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方针。所谓“要精”,即要把握理论精髓,要把握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所谓“要管用”,即必须能够解决问题;在这里,“武装”亦即“解决问题”。用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就是运用理论体系来解决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这是理论体系武装工作之目的。

有44·11%的受访学员采用的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方法是:“领会精神实质、科学内涵的基础上,指导实际工作;与本职工作相结合;边学边用;学用结合;学习基本理论,并力求在解决主管工作上有所创新发展;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边学边做边改”等。因此,必须把理论体系的学习培训同研究推动社会重大现实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同指导实际工作结合起来。

(二)理论体系武装工作的基本途径是实现理论体系的应用转化

在这里,“理论武装”就是理论转化为实际,将理论“实际化”,亦即“应用转化”。所谓理论体系的应用转化,就是要把理论体系的立场观点方法切实转变为党员干部的科学的、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思维能力和实践思路,转化为各级党委政府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这样,才能使理论体系的学习教育真正管用。部分受访学员指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难点在于:“破解难题的方法不多,重点工作不突出,中心不突出。”部分受访学员还指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主要倾向性问题有,“问题不清,定位不准,措施不得力。”这些难点和问题都是没有能够顺利实现理论体系应用性转化的种种表现。

(三)理论体系武装工作的基本理念是研究问题有88·24%的受访学员认为,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培训的主要模式“应当侧重于问题研究模式”。58·82%的受访者对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关注点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科学发展”,“从思想和行动上解决了多少问题”,“真正能研究一些问题,解决一些问题”等。问卷调查显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难点是“真正找准问题,切实加以解决”。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方法有:“带着问题学”。据此,广大党员干部明确要求树立“问题型理论武装”的理念。这一理念要求党员干部理论学习教育活动应当锲而不舍地围绕“问题”来展开。亦即运用理论体系来研究党员干部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用理论体系去认识、思考、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

(四)理论体系武装工作的重心应当是研究现实问题41·66%的受访者对于科学发展观的关注点是:“民生问题”代写论文,“改善民生”,“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等。58·82%的受访者对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关注点是:“又好又快发展经济、社会事业”,“经济与社会的全面进步,民生问题应得到明显改善”,“经济社会发展,城市面貌改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经济如何快速发展”;“解决经济发展和民生问题并重”等。哈尔滨市领导干部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主要倾向性问题还有“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较差”。

由此说明,党员干部要求理论体系武装工作的中心是研究现实问题。江泽民同志说得好:“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亦即以现实实际为中心做理论思考,以现实实践为中心学习理论体系。学习的根本目的,不是熟知书本的结论,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从理论体系中找立场、找方法。使得实践成为学习型实践,学习成为实践型学习。

(五)理论体系武装工作的重要取向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部分受访者认为领导干部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主要倾向性问题有“能力不够大,办法不够多,效果不够好”,“找不到大发展快发展的路子”。因此,第一,“能力”取向,“方式、方法”取向,应当成为理论武装工作之重要取向。至今仍被不同程度忽视的学员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调研能力、决策能力、执行能力、创新能力、战略思维能力等等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应当尽快成为理论体系武装工作追求的重要目标和考核指标;第二,理论体系武装工作要提高的理论水平,不是别的理论水平,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水平;第三,理论体系武装工作要给“思路”、“思维”、“办法”,要让学员学会用发展的思路、创新的思维、改革的办法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唯此,理论体系武装工作才能真正服务于提高各级领导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服务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六)理论体系武装工作的基本学习教育形式应当是研究型教学

有88·24%的受访学员认为,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培训的主要模式“应当侧重于问题研究模式”。明确要求树立“研究型理论武装”的模式,亦即研究型理论教学模式。它包括案例教学、研讨式教学、课题组研究式教学、对策研究等多种教学形式。

有学员认为,学习科学发展观的难点有:“无实例”;关于“您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方法”问题,有学员回答是“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就是典型的研究型教学,通过对于案例的理论分析,传授学员理论分析的工具;通过学员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激活了思想,分享了智慧,提高了思维水平和认知能力,学员对问题的理论思考更加深入,解决问题的思路更加开阔。

  (七)理论体系武装工作的基本特点是坚持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的统一

现实中考核党员干部工作之得失、工作质量之高低的主要衡量尺度应当说“是能否结合本地实际,实事求是地创造性地贯彻执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哈尔滨市的主要难点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创新发展,推进我市经济的发展”;有学员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方法是“学习基本理论,并力求在解决主管工作上有所创新发展”;在这里,“理论武装”亦即创新。坚持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的统一,是理论体系武装工作的基本特点。

  二、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基本经验的有效运用———问题与建议

  当前理论武装工作中的诸多现实问题,归结起来主要还是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的理论体系武装工作与党员干部实际“两层皮”问题。“两层皮”问题导致理论体系武装工作“上下一般粗,左右一个样”的问题长期难以根治,使得理论体系武装工作的盲目性、低效果、“不经济”等问题长期难以彻底解决。为此,今天,亟待提倡和推广“以人为本”的个性化理论武装理念。所谓个性化的理论武装,就是根据作为对象的每一位党员干部的个性差异,亦即不同的经历、不同的地区部门单位、不同的专业职业职务岗位、不同的品质能力发展状态、不同的需求、面临的不同问题,来因材施教,注意教学活动的最大个别化,亦即指导对象设计不同的学习培训方案(自主选学不同的培训内容、自我评价学习培训效果)。比如给出这样的“个性化”作业:让年轻干部撰写本地区或本单位(部门)简史,搞清过去才能理解现在、把握未来。

理论体系武装之成效最终应当切实体现在每位党员干部的实际工作绩效中,因此,理论体系的学习培训必须尊重每个党员干部的特性和不同需要。所以,个性化理论武装有助于进一步有效克服理论武装工作中长期存在的诸如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学用脱节等形式主义、主观主义现象,是卓有成效地研究解决当前理论体系武装工作中诸多突出问题的良策。因此,理论体系武装工作基本经验之运用自然最终指向个性化的理论武装策略。于是,如何针对每位党员干部的个性开展理论武装,便成为理论体系武装工作面临的基本而急迫的课题。

(一)确立并强化党员干部在理论体系学习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在回答“我认为党校教员等理论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职责:A·只能是理论灌输;B·应成为能够在思想认识和能力训练等方面帮助、指导学员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人”的问题时,91·17%的被调查者选择了B。在另一次同一问题的调查中,100%的被调查者选择了“B·应成为能够在思想认识和能力训练等方面帮助、指导学员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人”。这反映了绝大多数党员干部是希望视学员为主体,视教员为主导的,说明确立并强化党员干部在理论体系学习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是党员干部队伍的普遍愿望。同时也反映了绝大多数党员干部倾向于在理论体系学习教育中只应有属于学员的“理论联系实际”,而不应有只属于教员的“理论联系实际”。在此意义上,教员工作的使命实质是促成学员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为强化学员作为“理论联系实际”主体的地位,特提出如下对策性建议:(1)鼓励党员干部亲自参加研究活动。这要比掌握已发现的规律、规则、原理的复制性活动还要重要。调查显示,“如果在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培训工作中应当确立党员干部的主体地位”,那么,有61·76%的受访学员“希望以研究和回答党员干部面临的实际问题为中心”;有76·47%的受访学员“希望鼓励党员干部亲自参加研究活动,最大限度地深入研究自身面临的具体问题”。(2)健全党员干部培训之理论需求征集制度。(3)建立健全理论教育工作者侧重研究本地党员干部实际及其所需理论的制度。(4)要为党员干部贯彻理论体系所从事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提供更宽阔的空间。

(二)推动由理论体系本身的要求向党员干部个性化需求的转化

在回答“现实中考核党员干部工作之得失、工作质量之高低的主要衡量尺度是否取决于科学发展观贯彻得如何?”问题时,有35·29%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是”,58·82%选择了“不是”。说明,在一些地区、部门、单位,理论体系与实际工作结合得不紧密,尚未化为“工作之内在逻辑”。于是,有41·17%的受访学员感觉学习科学发展观的难点在于“衡量科学发展的具体标准;没有形成一种机制;应用有难度;脱离实际工作;能否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学归学,干得听别人的;学无所用”等。由此可见,大力推动“理论体系联系实际”由理论体系本身的要求向党员干部个性化需求的转化是何等重要!“要求”怎样向“需求”转换,党员干部理论需求怎样形成?

建议:大力构建从“要求”向“需求”转换的机制。其转换机制大体可以表述为:党员干部之个性化理论需求←(注:“←”表示“主要源于”)工作需要(干部个人业绩评估:优势与差距对理论体系的需求)←工作之内在逻辑(即党员干部工作之得失、工作质量之高低是否最终取决于做到理论体系与实际相结合以及“结合”得如何)←理论体系的要求。其实质,是促使广大党员干部的实际工作过程真正成为理论体系指导实践的过程。

(三)理论体系学习教育活动应以研究党员干部个性化实际为中心

有83·33%的受访者认为:“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工作中,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主要表现是以概念、本本为中心,而不是以研究实际问题为中心”。“如果在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培训工作中应当确立党员干部的主体地位”,那么,有75%的受访者希望“以研究和回答党员干部面临的实际问题为中心”;有91·66%的受访者希望“鼓励党员干部亲自参加研究活动,最大限度地深入研究自身面临的具体问题”。

问卷显示,那种不研究党员干部个性化实际问题的主观主义理论学习,客观上助长了干部队伍脱离实际之风。这样的理论教育不仅不能培养党员干部良好的理论素质和行为,相反,还容易导致部分学员思想道德方面的人格分裂———知行脱节、言行不一,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话语体系的现象。甚至进一步发展为如有的受访者所指出的,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工作中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主要表现是“以政绩为中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本地区的主要难点是“本位主义,局部利益”等现象。其本质是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现象之新变种:集体主义理论与个人主义实际之脱节。

(四)重视地方理论武装工作侧重点和主攻方向的准确定位

相对于全局而言,各个地方、部门、单位的实际亦具有个性特点;地方理论武装的个性化、分级分类培训班次理论武装的个性化与党员干部个人理论武装的个性化,共同构成个性化理论武装的基本格局。

38·24%的受访学员认为,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工作中,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主要表现有“基本脱离地方、基层实际”。部分学员认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哈尔滨市的主要难点是“结合市情的针对性差;”部分学员对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关注点是“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由此建议:(1)地方(或部门、单位)理论体系武装工作应当坚持全国共性问题研究与地方(或部门、单位)个性问题研究兼顾,以地方(或部门、单位)个性问题研究为主,以深入研究本地本部门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2)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重大工作部署来开展理论体系武装工作。如针对本区域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发展难题在不同理论体系培训班次之间组织辩论赛,并通过电视转播的形式引起全市干部职工和广大市民的关注和思考,共同为区域经济发展出谋划策。(3)在各方面作出合乎本地本部门需要的理论与实践的创造。

(五)把最新成果的科学体系转换为个性化的教育教学体系

有83·33%的受访学员肯定:“如果在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培训工作中应当确立党员干部的主体地位,那么,希望把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转化为符合学员实际及其需求的个性化的教学体系。”

由此要求研究把握从“最新成果的科学体系”向“教育教学体系”转换的机制。两种“体系”怎样实现转化?建议:(1)构建从“最新成果的科学体系”向“学员个体教育教学体系”转换的机制。其转换机制大体可以表述为:就学员个体而言,从干部个人业绩评估(优势与差距)出发→提出个人发展指导意见→找准干部个人理论体系培训需求(“个性化理论需求”)→制定个人理论体系培训计划(包括“××同志理论体系学习培训内容”,“××同志理论体系学习培训方式”等)→开发并实施党员干部“个人课程”和“个人研究项目”等。(2)构建从“最新成果的科学体系”向“不同培训班次教育教学体系”转换的机制。就不同的培训班次而言,要根据学员的分级分类的不同特点,设计由一般理论、与该班学员业务直接相关的理论、核心理论三方面组成的个性化理论结构框架,相应地,设计由通用能力、业务能力、核心能力三方面组成的个性化能力结构框架。明确其“核心理论—能力”要求,并据此设计教学单元和骨干课程,由此推进理论体系向个性化教学体系转换。

(六)实现理论灌输模式向现实情境化的“实践参与—生活体验”模式转化

在选择“我认为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培训的主要模式应当侧重于A·理论灌输模式;B·问题研究模式”时,有11·76%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理论灌输模式”,而选择“问题研究模式”的被调查者竟有88·24%。在选择“我认为党校教员等理论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职责A·只能是理论灌输;B·应成为能够在思想认识和能力训练等方面帮助、指导学员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时,只有2·94%的被调查者选择了A,竟有91·17%的被调查者选择了B。

问卷说明,理论体系武装工作模式实现从“理论灌输”到“实践参与—生活体验”的转变,已是历史必然。“理论灌输”模式亦即理论武装工作脱离实际地从理论出发,从概念到概念地教条主义地理论武装。其结果,所谓“联系实际”也就不过变成理论灌输的附属物了。“实践参与-生活体验”模式亦即理论武装从学员的实践出发,从学员的生活出发;在学员的实践中进行并实现理论武装,在学员的生活体验中进行并实现理论武装,在学员的实际中武装。“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不能将学员具体实际(生活、实践)放在教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位置上,则理论体系武装工作必然走向主观主义、唯心主义、形式主义甚至官僚主义。

需要弄清:马克思主义究竟是什么?“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1]这种理论,不提供教条,只提供研究的出发点和方法。“教条”需要灌输,而“研究”的出发点和方法必然要求实践参与和生活体验。

1·高度重视情景化理论教育,使理论体系的科学内容渗透到党员干部的社会生活、行为习惯和生活常规中去。信念、能力皆源于生活。情境性理论教育,展示出与现实中解决问题相类似的、同质的探索过程,因而容易培养学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切实帮助党员干部将理论体系转化为一种坚定的信念。这是去情境性的理论教育模式难以做到的。2·理论体系武装工作要自觉遵循品行养成的基本原理———建立在理论需求基础上的知情意行统一发展规律。其基本流程可以表达为:“需”即实际工作需要理论知识;“知”即在情境化、生活化、实践性的学习中认识(即了解和掌握)理论体系(造就“生活化课堂”,造就“理论化生活”)→“情”即在工作生活实际中认同(即接受;注意:认识不等于认同)理论体系→“意”即在实践体悟中将理论体系内化为品性(意志)→“行”即在生活中自主自觉地践行理论体系……这一流程循环往复。理论体系武装必须遵循思想教育原理,必须遵循品行生成规律。为何有38%的被调查者认为领导干部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主要倾向性问题有:“抓发展的劲头不足”,“思想不够解放,意志消沉”,“缺乏真抓实干的精神”,“有不认真的倾向”,“形式主义严重”,“说的多,做的少”,“有些同志学而不干,流于形式,应付差事”,“官僚主义严重”,“短期行为”,“以领导干部考核内容为取向,而不是为人民负责,为社会负责,为历史负责”,“搞运动,学完拉倒”等?从理论武装工作角度来看,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坚定地遵循建立在需求基础上的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理论武装工作规律。

在此郑重建议:在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及其教员中持续开展理论体系教育培训原理的研究与应用活动。(七)针对理论联系实际过程被肢解问题,建议向理论联系实际完整有机统一过程回归

有41%的被调查者认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难点有:“学的多,联系实际少;联系实际浮浅,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等。有50%的被调查者认为本地区领导干部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主要倾向性问题有:“说的多、做的少,理论研讨多、真抓实干少;学用不能结合;本本主义,形而上学;局限于研究理论;理论脱离实际”等。关于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工作中,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主要表现,38·24%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基本脱离地方、基层实际”;85·29%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学归学,干归干”等。

上述问题与理论武装工作中存在的理论联系实际过程被肢解现象互为表里。理论联系实际的完整有机统一的过程被拆分为分别实施的几个过程或阶段———如“掌握理论”、“搞清实际”、实施(理论)“联系”(实际)三个阶段。而且是“掌握理论在先”,“联系实际在后”,而不是“在研究实际中学好理论”;是“搞清实际在先”,“联系实际在后”,而不是“在实施(理论)联系(实际)中搞清实际”。又如:把理论联系实际过程划分为学习理论、认清实际、有机结合、指导实践四个阶段。笔者还看到,在不少地方党校的教学评估标准中,“理论阐述”和“联系实际”是相互割裂开来的,不是把“理论联系实际”作为一个完整的教育培训理念来贯彻。

这种对于理论联系实际过程的肢解,导致现实中只有“掌握理论”,而扔掉“搞清实际”,使得(理论)“联系”(实际)死亡。结果,既不能真正掌握理论,又不能真正搞清实际。试想,如果在(理论)“联系”(实际)之前,就既能够掌握好理论又能够搞清楚实际,那么还要(理论)“联系”(实际)有何用?

要克服理论联系实际过程被肢解现象,建议:彻底改变理论武装工作中的“理论联系实际”脱离并不同于党员干部实际工作生活中的“理论联系实际”,从而造成两者难以接轨,前者不但难以为后者服务,甚至还加剧后者困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