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人才数量和质量的竞争,特别是干部素质和能力的较量。因此,十七大报告指出:“继续大规模培训干部,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作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十七大以来,贺州市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不断创新干部培训体制,实现“全员培训,保证质量。干部教育培训面向全体干部,创造人人皆受教育、人人皆可成才的条件,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实现干部教育培训的规模和质量、效益的统一。”使贺州市干部教育培训步入正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为推动贺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一、创新培训方式,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人才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在人、在干部。我们党是执政党,党政干部是党履行政府职责的重要力量。广大干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组织者和带头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全面提高领导干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紧密结合生产力的最新发展和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的实际,紧密结合社会生产力的最新发展和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的实际,紧密结合社会生产力的最新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紧密结合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的新要求,紧密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切实抓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为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培训造就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明确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应当遵循的原则,管理体制、教育培训对象、内容与方式、教育培训机构、师资、教材、经费、考核与评估、监督与纪律等各项内容。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了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战略任务,放开视野看教育,集中力量抓培训,干部教育培训事业进入了一个大发展时期。
二、干部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干部教育培训的扩展和深化,给干部培训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我们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制定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干部培训体制,切实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水平。围绕如何提高干部教育培训效率以及当前的干部培训体制有何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们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在贺州市进行了专题调研。调查显示,贺州市及各县(区)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对近几年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总体评价基本满意,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在培训对象上:重领导干部轻普通干部
市级党校开设的各类培训班,参训人员基本上都是科级以上干部,普通干部很少得到培训的机会,乡镇干部更少,09年对贺州市8个乡镇500名乡镇干部调查显示,80%以上的普通干部一年甚至几年没有参加过培训学习。
(二)在培训内容上:重理论轻实际
目前,党校培训班培训的内容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脱节,培训针对性不强,难以满足干部提高素质的需求,教师讲理论多,联系实际少,上课所学的知识对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作用不大。
(三)在建设上:重硬件建设轻人才培养
近几年,市级党校在教学设施上投入了较大的资金,学校的硬件建设有了一定的改善,能满足干部培训的需求。但是在人才培养上投入很少,教师很少有培训学习机会,理论水平不能满足学员的需要,市级党校的教师只有三分之一能胜任主体班的教学,而县区级党校更少,乡镇党校只有一个兼职校长,无专职教师。
(四)在培训方式上:重课堂轻实践
在教学方式上,基本上以课堂教学为主,而现场教学、案例式教学、研讨式教学很少,这种“填鸭”式教学,很难满足学员的实际需要。
三、贺州市创新干部教育培训的实践
近年来,贺州市以提高干部队伍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加强各级干部能力建设为重点,通过创新思维、创新载体、创新机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着力在干部教育培训的思想观念、方式方法及管理机制上求实破,努力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宽领域的大规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格局。
(一)推行市委党校市直单位分校制度,实施学习创新型干部培养工程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实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代写论文解决市直单位副科级以下干部接受教育培训少的问题,根据《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关于“中央党校和地方党校,可设立分校”的精神,贺州市委2008年决定在市直单位按系统设立市委党校分校,实现了市直在职干部培训的全覆盖,同时出台了《关于市委党校分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市委党校分校是市委党校职能的延伸,分校在行政上由所在单位党委、党组管理,在业务上接受市委党校指导,按照“统一规划、分级负责、统筹安排”的原则,市直各单位需要开办各类培训班实行申报制度,并由市委组织部会同市委党校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和贯彻执行本条例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分校办班所需师资与市委党校协商,市委党校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到各分校授课。设立市委党校分校,能基本满足市直单位副科级以下干部的学习培训需求,是开展学习创新型干部很好的载体。
(二)推行市、县区、乡镇三级党校培训机制,实施乡镇干部全员培训工程
贺州市辖八步区、平桂管理区、钟山县、昭平县和富川瑶族自治县共59个乡镇(街道),在职干部3600多人,这些乡镇干部很少有到上级党校和培训机构学习培训的机会,普遍存在着“老知识不管用,新知识不够用”的知识恐慌情况。贺州市在深入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积极拓宽乡镇干部培训渠道,在总结贺州市推进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改革的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结合贺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及乡镇干部的现状,大胆创新,积极探索,科学地整合市、县区、乡镇三级党校资源,创建了“三校联办”乡镇干部培训机制,由市委党校牵头,县区党校协助,乡镇党校主办,集中乡镇干部到乡镇党校,按市委党校主体班培训模式,主要由市委党校派出教师对乡镇干部进行培训。通过“三校联办”,在贺州市全市范围内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干部培训机制,很好地解决乡镇干部接受教育培训少,培训质量不高的问题。
(三)推行领导干部专题讲座制度,实施干部培训为发展当地社会经济服务提供保障
为了解决市委党校干部教育培训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脱节的状况,推动党校干部教育培训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贺州市委制定并实施了《贺州市领导干部专题讲座制度》(贺发〔2008〕19号)。《制度》要求,市四家班子全体成员和其他厅级领导干部、县区党政正职领导每人每年到市委党校举办一次以上的专题讲座。通过领导干部到党校讲课,把市委、市政府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要求和工作重点,能够更好地被参训的干部所理解和领会,能够更好地被贯彻落实。同时,领导干部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弥补党校教师理论体系实际不够的缺陷,极大地提高了培训的质量。
(四)推行专题自选培训制度,实施干部教育培训学以致用工程
由于市直单位和县区的干部是发展当地经济社会的组织者和具体执行者,是发展当地经济社会的关键基层领导,这些干部所在部门和行业差异性很大,对培训需求多样化,为解决以往教学内容“上下一般粗、左右一个样”“大小一筐装”的问题,2008年贺州市设置了“领导科学与能力建设”“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法制建设”“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合作与招商引资”5个专题,由市直单位干部根据各自需求,自主选择培训班次和培训专题参加培训,2008年以来,开办了10期自选专题科局长培训班,共培训科局长500多人。
(五)推行“三三制”培训教学制度,实施干部教育培训质量提升工程
贺州市毗邻经济发达的粤港澳,自身资源丰富,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东部产业转移和泛北部湾经济开发等政策前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贺州市突破发展的关键,根据党校师资不足和干部队伍建设现状,按照“大教育、大党校、大队伍”的目标,本着优化结构,资源共享的原则,实现培训师资配置最优化,在举办主体班时,采用“三三制”培训教学模式,即三分之一课由党校教师担任,三分之一课由市领导、自治区和市有关部门领导及社会专业人才担任,三分之一课聘请区内外高校、党校专家教授但任。这种培训教学有很好的理论性、针对性、实效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推行“四段式”培训制度,实施干部教育培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工程
在处级领导干部培训班、中青年领导干部培训班等中长期重点培训班次,推行“四段式”培训:第一阶段集中在党校学习,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业务知识等;第二阶段是社会调研,学员带着问题和课题任务开展调研;第三阶段是专题讨论,由学员结合社会调研情况和工作实际,就当前工作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讨论,互相交流学习;第四阶段是跟班学习,根据学员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组织到先进发达地区、市县有关单位和基层进行跟班学习,以丰富阅历,积累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干部教育培训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相适应的培训新机制。第一,加强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领导机构,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协作配合的工作机制,采取多种措施,激发各有关办学单位的活力。第二,探索通过综合素质测试、调研报告和任职资格考试等测试方式建立相应考试制度,不断完善学员教育培训考评机制。第三,不断完善教学评价反馈机制和培训实效跟踪评价机制,以不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第四,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把干部在任期内完成学习培训成绩分别在培训机构和组织、人事部门存档备案,并作为干部年度工作考核的一项内容,切实增强干部参训动力。
(二)建立干部教育培训的督促检查制度。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列入年终标检查内容,定期检查督导干部教育培训情况。对各单位干部的参学、参训情况,要进行归档管理、跟踪管理,年终总评,确保各项教育培训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三)建立经费保障制度,把干部教育培训经费列入年初的财政预算内,确保干部教育培训经费落实。
(四)建立健全大幅度提升干部素质相适应的教师和管理队伍建设制度。第一,加强干部培训机构领导班子、教师队伍和管理人员队伍“三支队伍”的建设。领导班子建设是关键,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顾大局、懂规律、谋长远、高素质的培训机构领导班子建设;管理队伍建设是支撑,要不断提升包括教学教务管理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后勤管理人员,还有科研及图书资料和信息管理人员在内的管理队伍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是根本,通过引进优秀人才、在职培养提升、挂职工作锻炼等渠道,不断提升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努力构建以自有教师为主体,社会专家学者、党委政府部门领导和先进典型为补充的“四位一体”的干部培训师资队伍。第二,整合系统资源,发挥整体优势。党校、行政学院作为干部培训的主渠道,上级院校要加强业务指导,发挥好龙头带动作用,帮助下级院校解决一些难题;又要不断寻求新的载体和形式,探索新形势下整体运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新的合作模式。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是党的干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干部培养、选拔和任用的基础。抓好这项工作,对于优化干部知识结构、提高干部综合素质、转变干部作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巩固执政基础,确保党的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