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观察替米沙坦对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患者各种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择100例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患者,随机分为
治疗 组和对照组,2组均给予常规降压治疗,每组均加服替米沙坦,治疗组加用血塞通注射液静滴,2组疗程均为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进行早期肾损害的相关指标进行检测,包括:血、尿β2微球蛋白(β2MG),尿α1微球蛋白(α1MG),尿微量白蛋白(mALB)。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明显降低血、尿β2MG、尿α1MG和尿mALB(P<0.05)。结论 替米沙坦联合血塞通注射液可以明显改善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对阻碍高血压肾病的进展有一定的益处。
【关键词】 高血压病; 肾损害; 替米沙坦; 血塞通
肾脏是高血压病发生后的可能导致损伤的一个重要靶器官,高血压病导致的肾损害主要是良性肾小动脉硬化,称之为高血压病肾损害。高血压病所导致的晚期肾功能损害约占总终末期肾病1/5,因此早期检测并加以预防高血压病肾损害意义重大,而尿β2MG、α1MG和mALB是反映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的重要指标。本文通过替米沙坦对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病人进行干预,观察替米沙坦对该病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7年9月~2008年9月就诊于本院的高血压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男27例,女23例,平均年龄(63.12±12.54岁);治疗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平均年龄(61.57±13.11岁),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高血压分级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高血压病诊断参照 中国 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修订本)》(以下简称《指南》)[1]。尿常规,血尿素氮(BUN),肌酐(Cr)正常,24
h尿蛋白(30~300)mg,白蛋白/肌酐比男性≥2.5 mg/mmol、女性≥3.1 mg/mmol,符合以上标准诊断为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
1.3 排除标准 (1)年龄>75岁;(2)继发高血压;(3)其他原因导致的肾功能损害;(4)合并其他系统的严重疾病;(5)精神病、妊娠、过敏以及研究者认为不可以纳入者。
1.4 治疗方法 2组患者按《指南》进行个性化方案进行降压治疗,至血压达标,2组均加用替米沙坦(博林格英格翰公司提供),80
mg/片,每日1次。治疗组加用血塞通注射液(徐州来恩药业有限公司),100 mg/支,每次500 mg,加入5%葡萄糖水中静滴,每日1次。对药物过敏、未能坚持完成疗程等剔除。2组疗程4周,4周后对尿β2MG、α1MG和mALB进行检测。
1.5 检测方法 全部患者受试前后检测血和尿β2MG、尿1枢神经损伤的研究日渐受到重视[4]。在急性脑出血等严重应激状态下,机体骤然释放大量内源性阿片肽抑制儿茶酚胺和前列腺素,导致广泛的病理生理效应,如脑灌注压下降、脑组织缺血缺氧、呼吸抑制及意识障碍加重等,上述病理生理改变进一步加重继发神经损害。纳洛酮竞争性阻断内源性阿片肽引起的应激性病理生理改变,具有起效快、作用可靠的优点,从而起到快速逆转昏迷和呼吸抑制,维持血压和脑灌注,减少脑水肿,改善脑代谢,促进损伤后运动神经恢复等作用。此外,有研究表明小剂量纳洛酮主要作用于U受体,只有大剂量才作用于神志和肢体相关的K受体[5],因此大剂量纳洛酮用于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更强神经保护作用,更具有临床价值[6]。
本文中观察到6 mg/d的纳洛酮治疗剂量安全可靠,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与纳洛酮有关的毒副作用,此治疗剂量值得广泛推广。本研究还表明,大剂量纳洛酮治疗急性重症脑出血不仅能缩短患者意识障碍恢复时间,减少头颅CT血肿周围水肿带宽,而且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总之,大剂量纳洛酮治疗急性重症脑出血安全、有效,能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少致残率,宜早日边疆应用。
1.6 统计学方法 各组数据用±s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
2 结果
2组共退出患者15例,对照组7例,治疗组8例。2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尿β2MG、α1MG、mALB以及血β2MG水平有显著降低(P<0.05);2组各项指标治疗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相比治疗组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表1
2组治疗前后各指标变化 ( ±s,mg/L)
组别治疗前 尿β2MG 尿α1MG 尿mALB 血β2MG
治疗后 尿β2MG 尿α1MG 尿mALB 血β2MG 治疗组0.69±0.2333.79±9.6842.57±11.894.68±1.430.32±0.15△*13.68±6.97△*15.07±5.77△*2.09±2.01△*对照组0.63±0.2134.25±10.1341.69±12.324.56±1.350.46±0.17△16.37±7.89△19.76±7.58△2.47±0.98△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高血压病发病后 5~10 年,一般开始为小动脉病变,肾脏的肾小球前小动脉较肾小球后小动脉易受累,主要表现为动脉玻璃样变、动脉内膜增厚,当肾小动脉病变
发展 到一定程度,发生肾小球和肾小管缺血性损害,在缺血肾单位出现毁损的同时,健存肾单位则表现为肾小球及肾小管代偿性肥大,进一步促进肾小球硬化。
以上病变导致肾内血管阻力增高,肾血流量减少,早期肾小球滤过率可维持正常,但晚期则降低,以上反应反射性的引起神经体液因子如去甲肾上腺素及血管紧张素Ⅱ参与调节。后者通过选择性的收缩出球小动脉来增加肾小球毛细血管静水压,维持肾小球滤过率,但使肾小球滤过率增加的同时导致了更多蛋白丢失。而ARB类可通过直接阻断位于出球小动脉的血管紧张素Ⅱ的Ⅰ型受体阻断AngⅡ的生成,使出球小动脉舒张,同时刺激位于入球小动脉的血管紧张素Ⅱ的Ⅱ型受体,而使入球小动脉舒张,因此,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同时可使出入球小动脉同时舒张,降低肾小球毛细血管静水压,增强肾小球基底膜的机械屏障功能,抑制系膜对大分子的摄取和清除,减少蛋白尿;延缓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管间质损害;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和脂代谢异常,保护肾功能[23]。
α1MG是一种糖蛋白,分子量是33 ku,能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99.9%被近曲小管重吸收,在PH值4.0~10.0范围内较为稳定,很少分解,主要反应近曲小管的重吸收功能,尿中其含量升高提示近曲小管受损,可作为肾近曲小管受损的标志性蛋白[4]。
Alb属于肾小球性蛋白质,分子量是60 ku,是肾小球电荷选择性屏障损伤的主要标志性蛋白,肾损害早期由于肾小球滤过膜上的负电荷减少和高滤过压的作用,使孔径变大,Alb的排泄量增加[5],尿中浓度增高,是肾小球早期损害的敏感指标[6]。
β2MG存在于人体的各种体液中,是体内有核细胞产生的一种小分子量蛋白,分子量是11.8
ku。正常情况下,95%的β2MG经肾小球滤过,并且约99.9%在近曲小管被重吸收、分解代谢而降解为氨基酸,因此正常人尿中β2MG含量甚微。高血压导致肾小球硬化,早期仅有肾小球基底膜及系膜增生。而且出现肾小管和肾间质病变。轻度的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减退,即可造成明显的尿β2MG排泄增加。因此,尿β2MG可以敏感地反映肾小球和近端肾小管功能受损情况。近端肾小管功能损害是肾实质损伤最早、最重要的表现。
血塞通注射液是从名贵中药材三七中提取的三七总皂甙,其主要成分为人参皂甙(Rgl、Rb1),
能有效地降低机体的耗氧量,从而提高机体对缺氧的耐受力;有明显的扩张血管作用,增加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血流量;可以降低红细胞比积和血液中纤维蛋白原的含量,从而降低血液黏稠度;能够有效对抗氧自由基和钙超载作用,从而减轻机体缺血缺氧时对细胞所产生的损害作用[7]。
本观察发现,替米沙坦联合血塞通注射液较替米沙坦可以更加显著降低尿α1MG、β2MG、Alb及血β2MG水平,因此说明血塞通注射液有很好的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保护作用,对于防治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有着重要的意义。
【 参考 文献 】
[1] 《 中国 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编著.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1.
[2] 李小鹰,史 扬,范 利,等. 培哚普利、卡托普利和硝苯地平对老年中度高血压患者肾功能的影响[J].中国循环杂志,
1998,13(6): 334336.
[3] 薛 浩, 刘国树. 高血压肾损害及药物 治疗 进展[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2005,4: 105.
[4] 万莉莉, 孙同箫. 尿蛋白及尿酶测定在高血压肾损害早期诊断的价值[J].
中国保健医学研究版, 2007, 15(4):7677.
[5] Giampieteo O,Matteucci E,Pedrinelli
R.Erythrocyte sodium hydrogen exchange and microallbum
inria in type I diabetes[J]. Diabetes Care, 1996, 19(9):
995997.
[6] Hiratsuka N,Shiba K,Nishide
K,et al.Analysis of urinary albumin, transferring, Nacetylbeta
Dglucosaminidase and beta2microglobulin in patients
with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J]. J Clin Lab Anal, 1998,12(6):351353.
[7] 王书梅. 血塞通注射液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8, 11(3): 119120.
|